![](http://a.nync.com/.jpg!40)
![](http://static.nync.com/main/images/cungg/cq27-min.png)
我们一再说过,转型升级的农场主、新农人和返乡创业者,做休闲农业或一二三产融合的项目?到手的土地,如何让其在手中“转”起来,提升其经济价值?其实问题就是:种什么,卖什么?主导收入来自什么?
这里有一句话,一产(农业种养)是基础:一产作好之后,这样进可攻,退可守。
所以,做家庭农场,做休闲农庄,做田园综合体和农文旅园区,做一二三产融合的项目,首先要做好生产种植,才能谈得上后续产业的融合和拓展。如果忽视基础农业种植,发展花里胡哨的旅游农庄,投资再多也没有花在刀刃上。我们看到不少的农业公司,没有合理规划,前期盲目投资,把农场建筑、道路建设得很漂亮,但农业种植收入一直很少,最终如果一旦其他产业的收入,包括加工收入、三产收入跟不上来,导致资金断了,自然农业梦也半途而废。
什么样的农业种植产品,适合做休闲农业的一产根基?
我们首先要问:大宗农产品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对象么?答案是明确的,否!因为特殊国情,大宗农产品受国家关注,不是完全市场定价,产品的单价上不来,就不能产生高附加值的收益,就不是我们做家庭农产或者特色农产品的合适对象。
大宗农产品,特别是粮食、生猪等主要农产品,因为牵涉到“民以食为天”这个治国理政最根本的问题时,基本上世界上所有的大国或重要国家都不会完全市场化,都会强力进行宏观调控,确保供给的数量有保障,而且价格比较平稳。尤其在中国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,对这个问题尤为重视。所以大家经常听到有这个词:粮袋子、米袋子、肉袋子,也就是说,国家对于这个始终是抓得紧紧的。
以猪肉为例来说,即是如此。
有经济学家开玩笑说,一头猪就绑架了CPI,现实情况也差不多。由于中国居民膳食以猪肉为主要肉食品种,且近年来价格波动十分剧烈,对整个物价指数的影响确实不小。所以,只要猪价一露头就得打压,又是生产领域补贴,又是投放储备肉,又是进口补充,非得把价格拉下来不可。反过来,生产一旦过剩价格下跌,就开始取消补贴,并且冻猪肉收储,但生产者扩大出口却难。收储冻猪肉来托市可以理解,但取消补贴则让生产者雪上加霜。
所以,大宗农产品的利润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,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。
那么,选择大宗农产品不可行,那么,什么样的农产品是可以考虑的选择对象么?
我们不妨参考下农学谷商学院组织游学过的日本的mokumoku农场,台湾的飞牛牧场以及梅子梦工厂,包括国内“青天寨”“分享收获”有机农场等不少案例,从这些将一二三产有机融合的代表性农场上,可以看出他们在一产的选择上都颇为讲究,都有共同的特性:
(1)没有季节性或季节性很长,在一年的绝大数时间,都能保证一产(农产品)数量稳定的输出;
(2)具有普遍性,其产品几乎每个普通家庭或游客都有需求;
(3)可进行初加工或深加工,多样化的产品可同时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,也能降低产品丰收之后不能及时卖出去的风险和成本。
综合上面可知,并不是所有的农产品都适合做休闲农业或者一产,需同时满足数量稳定、普遍性、多样性,以及深入人心的消费观念,才有可能更好的服务二产三产,将一二三产进行融合发展。 寻找差异化没有错,大多数庄主只是停留在人无我有的阶段,很少有庄主跨越到人有我精的层面。
因此,休闲农业一产的选择上,一定不能盲目,要综合考虑所有因素再做选择,而后再一层层地往上发展。
总结:答案是,新农人做休闲农业,或者做一二三产融合,选择要种植的农产品上,最好不要选大宗农产品。新、奇、特的精致农产品、有机农产品,“三品一标”产品,是一个不错的选择。